一本充滿鄉愁的好書 |
http://www.ccjinkai.com/2022年11月25日 09:02:25 |
——讀黃賓笙《鄉情 親情 同志情》有感 ■李錫元 作者黃賓笙,1930年生于桐廬縣橫村鎮船形嶺村,1946年7月畢業于桐廬初級中學。1949年5月在嘉興師專讀書時,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軍政干校,結業后調入南京華東軍區司令部青年干校學習機要業務,后分配到華東局機要處任譯電員。1953年在上海入黨,先后任華東行政委員會辦公廳機要秘書、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辦公室主任、黨派處處長、直屬機關黨委委員、紀檢組副組長、副局級巡視員。 今年5月,船形嶺村文化禮堂落成,他十分高興,特地邀請縣書畫研究會的部分同志,到他家鄉船形嶺采風。在村文化禮堂里,我們看到了年逾九旬而依然十分健朗的他,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思維縝密。吃飯時我問他身體為何保養得這樣好,他笑著說:“都靠我們這個時代好!另外,我也同你們一樣,我的血管里有一條富春江的支流,鄉愁永遠留在我的心里。鄉愁跨越時空,也延續著我的生命?!秉S老的家鄉觀念,血濃于水的那種感情,讓人十分敬佩。 記得有一次他特意上門來看望我,看到我當時精神不振,就勸我要少想小家,多想大家,要讓腦子里的消極東西,像富春江水那樣流走。還對我說,他想把歷年累積起來的鄉愁文章匯總出本書,這樣,死了帶不走,大水也沖不走。想不到今年初,這本對家鄉充滿感情的書就出版了。我一遍遍閱讀,猶如一幅畫卷,讓人賞心悅目;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猶如一汪清泉,洗滌著我的身心。書中述說了我國各方面的巨大變化,特別是他家鄉橫村鎮以及船形嶺在黨的領導下所起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表達了他對家鄉深深的愛。下面我擇要說一說: 1984年,桐廬縣委縣政府在上海召開桐廬籍在滬人員座談會,并率縣越劇團去上海公演。黃賓笙同志利用他在上海市委統戰部工作的關系,幫助落實演出的劇場、宣傳縣劇團的陣容和演出的劇目等。1985年,縣越劇團在上海演出《桐花淚》,他把上海市委統戰部、市政協的相關領導以及著名電影演員張瑞芳都請來看戲。同時,他還熱忱地邀請《文匯報》《解放日報》的記者來看戲,第二天兩報都長篇刊登了桐廬越劇團赴上海演出的盛況。就這樣,在上海大眾劇院連續演了七場,一時成了上海一票難求的文化盛會。此后,還促成了縣劇團主要演員單仰蘋、謝群英、陳雪萍等演員拜上海越劇宗師王文娟等十姐妹為師。桐廬越劇團六赴上海,拍了兩部電影,五位演員摘取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后來又在江蘇多地演出,取得轟動效應,這些都傾注了黃老的汗水和感情。 他在上海多方面宣傳桐廬,提高桐廬的知名度。如積極宣傳抗戰時著名畫家豐子愷、文化名人馬一浮在桐廬避難一事;積極宣傳桐廬名茶——雪水云綠,以及其他農副產品。 此外,他還利用自己的畫作和文章,配合旅行社宣傳桐廬的風景名勝。他曾參加上??萍嘉乃嚱缗e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和我心中的祖國》征文比賽,他的作品《昔日小山村舊貌換新顏》,把自己的桐廬老家寫得有聲有色,不僅獲了獎,同時還宣傳了桐廬,使上海市民多方面了解桐廬。他幾次參加桐廬投資環境說明會,每次都會根據上海市場形勢和桐廬經濟和旅游優勢,提出自己的建議意見,受到與會領導和企業家的歡迎。他對桐廬的職業教育也很關注,他自己是一位上海有影響的職業教育家,他就桐廬開展職業教育,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 全書充滿了黃賓笙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他身體力行,就近幾年來說,他多次回鄉向鎮領導暢談了自己對發展橫村經濟的想法,特別是對建設橫村新農村、提升旅游水平,面對面地同鎮領導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橫村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自己看了很高興,還向上海他的同事和朋友介紹,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大力宣傳桐廬。今年5月我們在船形嶺采風時,村支書特意介紹了黃老,說他近年為村里辦了許多實事:一是他對船形嶺新農村建設的規劃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二是在縣里和鎮里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他建議的對豐子愷、馬一浮住過的房子加以修繕,修建了陳列館,在雙湖村建立了紀念碑;三是今年年初,他建議新農村文化建設巡禮在船形嶺舉行;四是黃賓笙四兄弟繪畫作品在船形嶺展出;五是趁村文化禮堂落成之際,邀請了縣書畫協會部分會員到村里來采風;六是為保護村口的兩棵古楓樹,他帶頭捐出一萬元錢,為古樹砌起圍欄,建了“清風亭?!?/p> 字里行間都是愛,書里書外皆是情。這是一本記錄鄉愁的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熱愛家鄉是我的長壽之源,而船形嶺是留在我身上永遠的“胎記”。 |
原標題: 一本充滿鄉愁的好書 |
作者:李錫元 網絡編輯:葉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