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一直是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地區,備受與會記者關注。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長三角地區的新聞發言人用發展數據、科技成果、惠民實事給出了答案。
科創力量不斷壯大
“江蘇把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截至去年底,全省數字經濟規模已經超過5.1萬億元。”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表示,瞄準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以及前沿材料和綠色低碳等作為主攻方向,江蘇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塑造更多的先發優勢和領跑優勢。
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國家實驗室落地安徽,12個大科學裝置布局建設,量子通信、新型顯示等領域實現了并跑領跑……對于這些硬核科技力量,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郭強如數家珍。
“安徽融入長三角,得到的政策紅利最多,受益最大。”郭強說,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行“兩心”同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成功研制“祖沖之二號”“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另有19項科技創新聯合攻關項目正在推進中。
從長三角的“旁聽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安徽憑借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從科教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跨越發展。而安徽的加入,不僅實現了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也使得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科創力量更加壯大。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嘉鳴介紹,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工作方案當中,78項創新任務基本完成。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也順利啟動,其中相當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取得重大成果。他表示,上海將和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各展所長、相互賦能,把長三角一體化不斷地推向深入。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這些新型機構藏著“創新密碼”,實現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一體化助力長三角科創資源、區域資源實現聯動,加速成果轉化,提升區域產業創新水平,探索創新發展路徑。
惠民成效愈加顯著
2018年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今4年過去,老百姓獲得了哪些區域協同發展的紅利?
“長三角一體化各項工作正在全面推進。”趙嘉鳴進一步介紹說,相關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取得新突破,例如備受關心的醫保一卡通問題已順利解決,異地門診直接結算,這些都大大便利了百姓生活。
張愛軍也帶來了惠民的好消息:在三省一市區域內,累計開通76條省級之間的公交線路,打通了8條省級之間的斷頭路;北沿江高鐵、通蘇嘉甬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足馬力;推動了138個政府服務項目的互聯互通……
目前長三角已有1000多個文化旅游項目實現一卡通,其中139個項目是便民服務,可異地辦理;建成高鐵一小時交通圈,在一個省份上班,在另一個省份度周末,成為很多上班族的日常。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綱表示,這些生動的案例展現出了長三角“包郵區”協調融合發展現狀,也提升了周邊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
2018年到2022年,幾年過去,滬蘇浙皖協同發力,不斷向著“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力,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這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交出了一體化發展的亮眼成績單。(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