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各地政府的共識,也正在成為支撐引領各地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偉力”。
機制體制創新,厚植科技創新土壤
在河南省,一所所新型研發機構“破繭重生”,全力聚焦科技創新。以河南省科學院為例,該院通過改革成立了基礎學部、產業學部、未來學部,激發研究人員創新潛能。
“我們授予首席科學家決定性路線的決定權。”河南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周霽說,同時許可以實驗室來辦院、以研究所來辦院、以產業研究院來辦院,并授予其獨立法人資格。
周霽介紹,在河南中原科技城,已掛牌運作8個實驗室,新組建6個研究所、25個產業研究院、21個中試基地、12個省級創新聯合體,整個科技研發創新鏈得到系統性地布局。
在廣東,一系列政策舉措激發創新活力。自主創新促進條例、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創12條……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一口氣列舉出了創新環境相關的多個政策文件。他表示,廣東省下一步要構建基礎研究加技術攻關、加成果轉化、加科技金融、加人才支撐的全方位、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鏈。
科技賦能,經濟增量發生根本變化
“大家知道過去海南的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拉動。”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沈丹陽在回答問題時坦承,隨著海南省將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確定為4大主導產業,海南經濟開始放大增量,其中增量的80%以上由包括高新技術在內的主導產業創造。
創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型企業,是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另一體現。張虎在會上介紹,企業創新是廣東的特色。在廣東,90%的研發機構、90%的研發人員、90%的研發經費投入、90%的專利申請量都來源于企業,因此廣東涌現了華為、比亞迪、格力等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企業。
在粵港澳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7萬家。“科技創新讓大灣區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張虎以數據說話,在2017年大灣區整個經濟總量為10.2萬億元,2021年躍升至12.6萬億元,這表明大灣區在不到1%的國土面積上,創造出了約占全國11%的經濟總量。
科技引領,打磨最閃亮的創新之星
整場集體采訪中,幾乎每位發言人都會如數家珍地報出幾個“最”,并歷數各地不同的優勢產業集群。
“湖北有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和國內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正中說,武漢“中國光谷”的名頭越來越響,名片越來越亮。此外,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工業、生命健康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也是湖北的優勢產業。
許正中進一步強調:“我們的北斗產業,包括核心產業、關聯產業,在全國占比10.8%。全國該領域的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
在廣東,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等大國重器匯聚了一大批兩院院士和高水平領軍人才。此外,1萬多臺科學儀器向港澳開放,當地也與港澳一起聯合建成了20多個聯合實驗室。
“湖南10秒鐘可以生產一臺鋁輪轂,80秒鐘可以生產一臺發動機,5分鐘可以下線一臺挖掘機。”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浩東描繪下的湖南制造業實力超凡,在湖南聚集的湖南鋼鐵、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均是制造業領域的世界級領軍企業。
“在軌道交通重鎮株洲田心,用一盞茶的工夫就可以把制造一臺機車的上萬個零件在方圓5公里的范圍內集齊。”楊浩東說,科技創新引領下,湖南在制造業領域形成了1個國家級中心、11個省級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中心,并攻克了200多項國內空白的技術。(張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