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高端液晶面板等已經成為陜西制造的新名片。”王曉說,通過圍繞23條重點產業鏈,部署實施34個重大科技項目,新建105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2021年陜西省的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了17.1%和13%。
在廣闊的西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了更大步伐,一批令人欣喜的重大科學裝置和成果正在助推西部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靠“擰勁兒”,老秦人釋放創新活力
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萍紕撔玛P鍵在人才。
“為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潛力和活力,陜西在75所高校和院所里推行三項改革。”王曉說,這三項改革包括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的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
人才活、成果現。在光電子、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陜西涌現出一批重要的成果。這個西部省份憑借成果轉化激活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在2021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的排名中,陜西排在全國第六位。“今年這一勢頭更加凸顯。”王曉說,今年比去年同比增長36%。
“我們注重政策集成和機制創新,構建起了創新促進中心、網絡平臺、發展公司組成的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的科創服務體系,加速企業孵化、成果轉化。通過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和服務機構,有效地促進了科技、經濟、金融的融合。”王曉說,“我們將用老秦人的‘擰勁兒’建好用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陜西力量。”
憑“雄起”之姿,四川承載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在四川稻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宇宙線探測裝置正在不斷望宇問天;在四川錦屏,位于地下2400米的全球最深暗物質探測實驗室正在尋微探秘;在四川宜賓,全球最大的單體動力電池產業基地已經投產……
曾經的巴蜀“洼地”,如今變成了承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高地”。“目前全國60%的核電機組是四川德陽造,70%的高鐵鋼軌產自四川攀枝花。”在四川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鄭莉的回答中,雄起之姿躍然眼前:殲-20在四川研制生產,運-20、C919大飛機的機頭在成都生產,“華龍一號”的核心技術從四川誕生,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相繼在四川掛牌。
隨著創新要素的加速匯聚,四川不僅建成了我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各地市的特色產業也不斷涌現,如德陽的高端能源裝備、樂山的多晶硅、雅安的大數據、遂寧的鋰電池、攀枝花的釩鈦都成為當地響當當的創新“名片”。
2021年四川省的研發經費超過了千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3萬億元。
位于祖國腹地的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已經連續4年在全國排名第一。
在美麗的大西部,一個個創新之都正在崛起。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曾經改革開放的“大后方”正在開辟出更多的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