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浙江省持之以恒抓創新,在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進程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首位戰略,主動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塑造制勝未來優勢。
能自主導航、編隊飛行的蜂群無人機,能在萬米深海暢游的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能效仿人類大腦神經元工作機制的“達爾文三代”類腦計算機……連日來,在北京舉辦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浙江展區的一批硬核成果引人注目,展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浙江特色。
十年來,浙江提升創新能級,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抓創新:2021年,浙江區域創新能力全國第5,企業創新能力全國第3。2012—2021年,浙江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722.59億元增至2157.69億元,躍居全國第4;研發投入強度從2.1%大幅提高到2.9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17.62%大幅提高到65.2%;大科學裝置實現零的突破……
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表示,在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進程中,浙江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首位戰略,主動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塑造制勝未來優勢。
打造平臺矩陣,增強創新策源能力
性能優異的氧化鎵是制備高功率半導體電子器件的優選材料,但在加工過程中晶體易裂開。這一制約氧化鎵單晶產品實現穩定量產的關鍵技術問題,一度困擾著杭州富加鎵業科技有限公司。去年6月,該公司與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協同創新,找到了提升產品成品率的解決方案,預計每年可新增500萬元的經濟效益。
缺少大院大所且創新資源分布不均,是長期制約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攔路虎”。
十年來,浙江以超常規舉措補齊創新資源短板,舉全省之力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打造“面向世界、引領未來、服務全國、帶動全省”的創新策源地,著力構建新型實驗室體系和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引育了之江實驗室、西湖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杭州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等高能級創新平臺載體,培育壯大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浙江創新策源能力邁上新臺階。
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就是于2019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與杭州市富陽區共同成立的。3年多的時間,這一新型研發機構已培育了16家科技型創業公司,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金額6000余萬元。
如今,浙江初步形成了十大省實驗室為龍頭的核心戰略科技力量,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一流科研院所、重點新型研發機構、省技術創新中心等為主體的戰略科技力量。
創新平臺的建設讓浙江的各類突破性科技成果層出不窮: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建立國內首條CVD單晶金剛石生產示范線……
2020年,浙江省提出著力推動“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省90%以上的重大創新平臺集聚于三大科創高地,已完成了10大省實驗室、6家省技術創新中心的布局。
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科技支撐共同富裕
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清紗器,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位于紹興市新昌縣的浙江康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為解決轉型升級之需、“十年磨一劍”研發的這款產品,預計可為企業年增銷售額2000萬元。
新昌縣委書記黃旭榮介紹,多年來,新昌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梯隊培育科技企業,建精建強研發機構,合力攻堅創新。作為山區小縣的紹興新昌,最終探索出“資源不足科技補、區位不足服務補、動力不足改革補”的縣域創新“新昌經驗”,并被科技部作為典型向全國推介。
截至今年9月,新昌全縣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連續7年保持在4%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4.14%;累計培育國家單項冠軍企業3家、上市企業1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57家。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活力以及難點均在縣域。”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年來,浙江開展產業技術創新綜合改革,建立健全“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大變強”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建設重點企業研究院,把科技資源配置到企業,激發內生動力,帶動各地區經濟轉型升級。
十年間,浙江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0.45萬家增至2021年的2.86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從0.56萬家增長到8.66萬家。2016—2021年,浙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連續6年穩居全國第3位,企業的研發投入、科技人員、研發機構、承擔科技項目、授權專利數量均占全省的80%—90%。
2021年5月,浙江被正式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使命。
而浙西、浙南地區26個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山區縣,尤其需要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持引領作用。圍繞山區26縣塊狀經濟產業鏈,浙江省科技廳會同有關部門,健全“企業出題、高校院所解題、政府助題”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其加快形成自我造血機制,逐漸補齊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短板。
2022年,科技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科技創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具有浙江特色的以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和科技園區為重要引擎的全域創新體系基本形成。
數字化改革牽引,加快建設科創高地
匯集上萬家科技企業、數百個科創載體、近3000項創新服務……上線一年的溫州“科企通”服務應用,已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科技服務事項18530件,幫助全市8881家企業享受科技政策補助17.85億元。
溫州市科技局黨委書記賴穎介紹,聚焦科技服務中最緊迫的問題,“科企通”整合全域科創數據資源,編織科技服務一張網,構建了平臺和企業協同、活動和載體支撐、線上和線下集成的系統性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針對科創資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等堵點痛點問題,浙江始終把改革作為關鍵一招。
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力爭成為審批事項和審批環節最少、速度最快的省份”;2018年,浙江“科技新政50條”提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構建“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要素聯動的創新生態系統;2021年,浙江省全面啟動數字化改革……
浙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浙江通過科技創新的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搭建“科技大腦+未來實驗室”架構,協同推進科技攻關在線、科技企業成長在線等應用場景開發建設,著力提升科技資源一體化配置效率。
十年奮進,實干爭先。袁家軍表示,浙江要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系統重塑省域創新體系,以超常規舉措培育打造創新平臺優勢、技術領先優勢、產業競爭優勢、人才支撐優勢、創新生態優勢,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創新策源地和國際重要產業創新中心,為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洪恒飛 江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