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北京參會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代表還帶著團隊在某試驗場做著試驗。針對水聲領域的迫切問題,他們正另辟蹊徑地探索著新的解決方法。
聲波是目前水下唯一可以用于遠距離信息獲取和傳輸的載體,水聲學就是研究水下目標的探測、定位及識別的技術,形象地說就是打造水下的“耳朵、眼睛和嘴巴”。楊德森研究了40余年水聲,為祖國海防事業打造水中的“千里眼”“順風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能靠自力更生。正是認識到水聲技術對祖國海防事業的重要性,楊德森創新性地提出了矢量水聲技術。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頂住各種壓力,突破多項關鍵技術,于25年前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套矢量聲吶,建立了新的聲場矢量探測模式,使我國成為掌握這項被稱為“當代水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迅速,無論是海洋開發、海洋科考還是海洋防務,都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海洋要強,不能只靠海洋,要構建海陸空聯動體系,多方協同,為海洋事業增添更多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然要建成海洋強國,而海洋強國離不開水聲。”因此,楊德森常感到時不我待:“2050年我們要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唯有夙興夜寐,同心奮斗!”
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當年,新中國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院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從零開始建起水聲專業,這是極有前瞻性的舉動。它也是今天的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前身。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至今仍是中國水聲高層次人才的搖籃和水聲技術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源頭。
楊德森反復向科技日報記者強調,海洋強國夢的實現,離不開海洋信息領域的高層次人才。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海洋領域的投入,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涌現,但人才培養有其客觀規律,建設海洋強國仍存在人才缺口?,F在,涉海區域多了,涉海部門多了,甚至傳統意義上跟海洋關系不大的領域,都在呼喚海洋人才。
“人才隊伍的厚度,是我們建設海洋強國的后勁!而且海洋人才,特別是我們水聲人才,必須要自主培養。”楊德森回憶起曾經去國外做訪問學者的經歷:對方分給視野良好的辦公室以示尊重,但作為外國人,不被允許靠近水聲設備。“這更堅定了我一個信念:水聲領域的人才培養,要靠我們自己。”
楊德森常告訴團隊成員,既然選擇了水聲專業,就要清楚這一專業對國家意味著什么。個人理想要與祖國需要緊密相連。國家需要在哪里,就要把自己釘在哪里。
“要讓中國的水下信息研究做大做強,支撐祖國成為海洋強國、科技強國,完成民族復興之夢想。”楊德森說,“我今年60多歲,我這輩子干不完不要緊,還有我的學生!”十幾年來,楊德森與團隊沒有休假的概念,為祖國的海洋信息事業持續奮斗,不計得失,沒有止境。“吃苦不算啥,冷板凳也要坐穿。祖國強大了,我們心中也充滿干勁!”楊德森的話擲地有聲。
黨的二十大期間,楊德森收到了團隊從試驗場傳來的好消息——他們的創新性研究取得了好結果。(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