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我國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聚焦農業科技的要害短板,勠力同心、砥礪奮進,農業科技重大成果不斷涌現,先后育成并推廣水稻“寧香粳9號”、小麥“魯原502”、小麥“津強5號”、玉米“京農科728”等一批優質糧食作物新品種。2012年到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由6.1億噸提高到6.8億噸,良種增產貢獻率由45%提高到50%以上。
時曉偉扎根小麥育種工作已有22年。一大批像他這樣的“麥田守護者”,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
強筋小麥從無到有、從有到多
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天津市小麥進入灌漿時期,時曉偉和同事們就要在田間進行連續觀察。高溫酷暑讓時曉偉汗水一個勁地往下流,雙腿如灌了鉛般沉重,但只要看到農戶們的小麥長勢良好,豐收在望,作為小麥育種人的時曉偉覺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2000年7月,時曉偉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來到天津研究小麥育種。根據品質不同,小麥可以分為弱筋小麥、中筋小麥和強筋小麥。
“21世紀初,強筋小麥優異育種親本材料匱乏、突破性品種數量少,同時相關加工企業對強筋小麥的需求旺盛。如何盡快育成強筋高產小麥品種,一直是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時曉偉回憶道。
在時曉偉與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天津的強筋小麥從無到有、從有到多,今年強筋春小麥在津種植面積已達38萬畝;產量從低到高、從高到更高,畝產由津強1號的150公斤左右,到津強5號、津強6號的300公斤左右,再到津強14號、津強16號的450公斤左右。
在全國種上“明星”小麥品種
每年5月到6月底,正值小麥雜交授粉及田間選育的緊要關頭,是決定小麥育種科研人員能否選出新品種的最為關鍵的時節。
時曉偉和同事們每天起早貪黑、不顧風吹日曬,在麥田里默默忙碌。根據試驗需求不同,他們每年需配制幾百甚至上千個雜交組合,調查上萬份試驗材料,每一道工序,都是為選育出優質、高產、抗病的強筋小麥新品種而作出的努力。
早些年,我國還沒有小麥品質分析儀器,時曉偉就和同事用牙齒咀嚼麥粒,用嘴巴檢測不同品系品質的優劣。
為了將強筋小麥的產量、品質再提高一些,從育種開始,時曉偉和同事們摸索出了南繁加代、穿梭育種、品質綜合評價等同步進行的小麥高效育種技術方法,將小麥從組配雜交組合到品系穩定的6年6代縮短為3年8代,顯著加快了育種進程,提高了新品種選育質量。
如今,一個個小麥良種成了農民的“金寶貝”,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海拉爾等地都種上了天津的“明星”產品。
時曉偉及其團隊共選育出14個強筋、高產春小麥品種,7個優質高產冬小麥品種,育成的強筋小麥品種累計推廣1000萬畝以上。津強系列強筋春小麥品種品質優良,被多家高端面粉企業爭相搶購。
加強種質資源的收集與鑒定
從去年7月《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審議通過,到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再到今年3月1日新修《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開始施行,近一年來我國鼓勵種業創新的政策頻頻出臺,意在通過完善種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多主體協同發力、實現重點技術創新突破等,推動種業科技整體進步。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種質是育種的核心。
“咱們國家的種質資源總量是比較大的,大約有52.1萬份。但是其中真正被研究透、利用上的還不足10%。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一方面要加強種質資源的收集,進行深入的鑒定和研究;另一方面要把這些資源用到育種上,培育出適應性更強、產量更高、品質更好的小麥品種。”時曉偉說。
時曉偉表示,育種工作是永無止境的,作為一名小麥育種科研工作者,每天都是新的開始。
“今后,我將繼續和團隊同事一起,胸懷‘國之大者’,發揚只爭朝夕的精神,以攻破‘卡脖子’技術為己任,繼續在小麥育種上下功夫、深鉆研,讓中國碗裝滿中國糧。”時曉偉信心滿滿地說。(馬愛平)